心理衛生
2007/9/21上課內容:人的生命週期
一、兒童期(0~2歲):
1、建立信任感:依賴主要照顧者,需要被人愛、被人抱及身體接觸,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被愛,和人的信任感才會建立。有信任感的孩子,在將來的成長佔有優勢。
2、建立情緒自理(EQ)與智力的起點:若孩子有足夠的愛,可以對抗恐懼;但若孩子沒有足夠的愛會無法建立信任感,並會產生嫉妒等情緒反應,造成日後和他人的疏離。
3、父母容易給嬰兒「完美父母』的焦慮:如果父母想要當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會想要當完美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哭、不鬧,反而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可以承受父母犯錯的,因此不要當完美的父母。


4、被早期剝奪的孩子:在孤兒院成長的孩子,被早期剝奪,因為被抱、被愛的機會不足夠,造成很難愛自己也很難愛別人,而且難和別人建立有益的關係。如果是有養父母的孩子,剝奪感會一直存在,會一直覺得自己不被愛。
*想一想:
(1)我能信任他人嗎?能信任自己嗎?
(2)能對某些人做自我表白嗎?
(3)能夠接受自己,覺得自己不錯嗎?或是需要從外界尋求肯定?
(4)為了被別人喜歡,是否願意做大程度的付出?我需要每個人的喜歡與贊同嗎?
◎不要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喜歡自己。
二、童年早期(1~6歲):
1、培養學習獨立:孩子邁向獨立,自己會爬、會上廁所等,邁向自主。
2、1-3歲的課題:學會自我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如吃飯時會吐出來,開始說不等。
3、3-6歲正面課題:
(1)開始模仿別人。
(2)發展是非感,在遊戲之中分別好人與壞人。
(3)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範圍會擴大。
(4)學習主動,如主動接近別的孩子、主動說話。
(5)自己學習複雜的社會技巧。
(6)學習基本的性態度及性別認同,對性產生萌芽,有自慰遊戲,如撫摸性器官等。
(7)增加理解和使用語文的能力。
(8)建立自信心
(9)開始學會對情緒的表達,如憤怒、喜悅等情緒。

3-6歲負面影響:
(1)父母對孩子做出不合理的限制,父母嘲笑孩子做的決定,這會導致孩子畏縮不前,認為自己不好。
(2)孩子在此時會開始注意自己的生殖器,並且會感到好奇,此時父母應該要給孩子做好早期的機本性教育,不要嘲笑、大驚小怪。
(3)讓孩子多做嘗試,不要完全拒絕。
(4)接受孩子的情緒表達,尤其是憤怒的情緒要完全表達。
*想一想:
(1)我能接受他人對我不接受的情緒嗎?
(2)我如何對我所愛的人表達怒氣?
(3)我是否在依賴他人和依靠自我之間建立了平衡?
(4)我可以不透過攻擊來堅持自我嗎?
三、童年中期(6~12歲):
1、開始參與社交活動,建立人際關係基礎,發展對外界事務的理解。
2、繼續發展合宜的性觀念及男女角色概念。
3、學習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並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4、學習忍受模糊。
5、學習身體技能和體能發展鍛鍊。
6、學會保護自我,產生防衛機轉。發展出同理心及自我概念。
7、發展出同理心及自我概念(希望自己是怎樣的人)。
◎何為「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對自己的看法、價值觀、潛能、對他人關係、真實的自己是怎樣?對自己接受度等等都是,而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從家人、同儕、學校老師等他人之間互動學習而來的,且影響自我的表現方式。正面的自我概念包含有自信等等,而負面的自我概念則包含了:沒自信、會為了保護自我概念而形成防衛機轉,讓自己焦慮、害怕等。
四、青春期(11~14歲):
1、生理、性方面有重大變化,生理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及文化觀點。
2、性別隔離。
3、想要獨立、自由,因此用反抗來掩飾自己的恐懼,誇大自己的獨立來掩飾自己的依賴,會對
父母叛逆,但是本身感覺很孤單。
五、青年期(男:14~20歲;女:13~20歲):
1、女性的成熟比男性早,不管是在心理還是心理方面。
2、認清我是誰,要往何處去?要如何到達?對未來會想清楚。
3、會做職業、性向的選擇與競爭,常會感覺壓力大,包括就學、就業、同儕的標準等等。
4、對家庭做心理上的脫離,脫離依賴關係,特別在西方文化,18歲以後要自己打理學費、生
活費等。
5、找出生活的意義與規範,會找一些mentor(類似良師益友之類的人)作為角色楷模,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mentor。
*想一想:
(1)青年期所掙扎的主要選擇是什麼?
(2)認為自己的青年期如何影響自己目前的狀況?
六、成年期(18~50歲):
1、在同儕團體中自我定位
2、建立性別認同,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
3、找一份工作,脫離原生家庭,要自己獨立、養活自己。在貧窮家庭出生的人,希望趕快唸完書,趕快找一份工作,高深的學位可以以後再念;在富裕家庭出生的人,沒有經濟壓力,所以唸書可以慢慢念。
4、發展個人的世界觀。
5、最重要:形成親密關係的基礎能力,懂得付出自己,期待別人和自己一起成長,可以是同性或是異性,也可以有「性」的成份;對個人有自我認同,忍受別人的相異性,能信任自己和對方,可以和別人建立合作互助的關係,碰到困難,可以彼此依賴,一起解決。
七、成年前期(18~35歲):
(一)萌發成年期(18~25歲):
1、放掉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依賴,有3種特質:
(1)學會自我負責。
(2)做獨立的選擇,不是自私的抉擇,在抉擇時要考慮他人。
(3)經濟上的獨立。
2、經常考慮到,最棘手的問題有3個:
(1)愛情。
(2)工作職業是否符合性向?怎樣的工作是最適合我的?長久來看哪種工作最有價值?工作能保住多久?有升遷的機會嗎?
(3)世界觀:多接觸外界事物,接觸不同的價值體系,來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
(二)轉換期(20~29歲):面臨不安,對自己有一個質疑,在婚姻(結婚或單身)、家庭、工作之間,要做一個複雜的選擇,這階段的特點是不安和改變。
(三)改變價值體系和信念的轉換期(30~35歲):
1、騷動不安的情緒會增加,不會改變。
2、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計畫。
3、對家庭與工作,必須有承諾,學會包容負責。
八、成年中期(35~50歲):是一個人一生最有生產力的時候。
(一)30歲~40歲時期:
1、對自己的重大生活有些評估
2、此時會有3個體驗:
(1)世間是沒有奇蹟的,人生很複雜,事實是錯綜複雜、命人迷惑的。
(2)開始體驗到自己不一定能達到目標,感到生活受工作、婚姻與子女的限制。
(3)常常會自問:這就是我人生的全部嗎?目前的人生是不是少了什麼?
(二)40~50歲時期:
1、從前:下降的10年;現在:重生階段,生活可以更好、更明智、更性感、更有趣、更快樂、活的更有自信。
2、生的轉變,負面危機
(1)知道自己的夢永遠不會實現。
(2)承認自己的成就,接受自己的限制。
(3)知道人生不全然是公平正義的。
(4)有婚姻的危機,伴侶發生意外。
(5)自己可能在工作中遭到降職或者失業,且會開發第二專長繼續深造。
(6)子女開始長大、離家,但尚有年邁的父母要照顧。
(7)女性開始停經(約50歲)。
3、正面情況,新的選擇:
(1)重新回學校深造,重新開始一份事業。
(2)友誼的深刻化,形成支持網絡。
(3)培養新的嗜好,改變生活型態。
(4)可以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
九、中年後期(50~70歲):
(一)50~59歲時期:
1、在人生的權力和地位達到巔峰,不用滿足他人期待,也不必辛苦工作,是人生最滿意的時期。
2、女:更年期,拓展自己的獨立,學習新的技能,返回學校,投入工作。
3、男:不再汲汲於追求成就,探討我如何使人生有意義,且會面臨找尋生活新的意義與挑戰。
(二)60~69歲時期:
1、適應日漸損減的生理機能和知覺能力。
2、適應退休生活。
十、老年時期(70歲以上):
1、完成人生的回顧,將自己所作的事、精神狀態給予一種新的意義。
2、負面的情況:
(1)孤獨感,和社會孤立。
(2)覺得絕望、沮喪。
(3)恐懼自己的死亡,哀悼他人的死亡。
正面反應:
(1)有很好的宗教信仰。
(2)含飴弄孫。
(3)規律的運動。
(4)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與注重養生。
(5)和朋友家人有更好的互動。
(6)有寬大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