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
2007/12/07 上課內容:焦慮疾患(Anxiety Disorder)-焦慮攻擊與恐慌症、畏懼症
* 一般焦慮疾患所會出現的症狀:突然發抖、渾身冒汗、無法呼吸等
一、焦慮攻擊(Panic attack)與恐慌症(Panic disorder):
(一)症狀
1、焦慮攻擊: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發生,包含呼吸急促、噁心、顫抖、發冷、發熱、心臟好像要停止,覺得自己會瘋掉、會死亡,有預期的焦慮等。
(1)depersonalization:人格解體或失自我感,對自身的一部分或對外界事物覺得不真實、不確切,有一種說不清的模糊感,即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一個「他人」一樣,即我不再是我。
(2)derealization:失真感,覺得自己不是自己。
2、恐慌症:害怕自己會有焦慮攻擊、覺得自己會瘋掉,死亡、如果在開車或是人多的地方,恐慌正發作,變形成懼曠症,變得不敢開車、搭車、停止和人們來往、不敢出門、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因此會形成憂鬱的情緒,會想自殺。
(二)造成原因:
1、生理原因:腦中的警訊中心出現問題,在沒危險時,還是發出焦慮警訊。形成生理原因:
(1)基因遺傳。
(2)吸毒:古柯鹼、LSD(迷幻藥)、二氧化碳
2、心理原因:孩童期創傷,分離焦慮(約7個月大開始有,約持續4~5年)
(三)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1、藥物治療:
(1)抗憂鬱劑、MAO抑制劑
(2)抗焦慮劑:Ativan、Xanax、Ketazolam
2、心理治療:
(1)認知療法:讓病人知道雖然警訊中心發出危險訊號,雖然危險但不傷人;為病人和害怕的症狀提供合理的解釋;教病人腹部呼吸、生理回饋等。→ 效果好
(2)心理動力療法或精神分析療法:找出潛意識中會害怕的事。→ 效果不好
(四)對關係的影響:原本外向的人,會變得退縮、依賴,但是家人、朋友並不瞭解他,家人會絕望。而他會受到拒絕,如果再喝酒、嗑藥,會導致婚姻問題。
(五)預後:如果有治療,可以完全康復。

二、畏懼症:
(一)類型:
1、動物型:害怕接觸動物、昆蟲。
2、自然環境型:如懼高症,害怕自然環境的事物(暴風雨、高度、水等)。
3、血─打針─受傷型:見血、傷口,會暈倒。
4、情境類型:大眾運輸、隧道、橋、電梯、飛行、開車等。
5、其他類型:空曠畏懼症、幽閉恐懼症、兒童害怕巨大聲響等。
* 11%的人會得到,女人比男人多,在孩童、青少年時期就會出現症狀,但很少會求助,求助是因為在生活中出現很大的問題。
(二)造成原因:
1、基因遺傳。
2、孩童時期有創傷性的經驗。
(三)治療:行為矯治法中的系統減敏感法。
(四)對關係的影響:不會有太多的問題。
(五)預後:小時候得,長大後通常會比較好。

三、社會畏懼症:
(一)症狀:
1、怕在公共場合受辱、不敢上公廁、不敢和人說話等。如果遇到上述的行為,會心跳加速、噁心、拉肚子等。
2、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很害羞,避開社交活動。
3、輕微的話可以正常生活;嚴重的話,可能無法繼續就學、就業。
(二)造成原因:
1、基因遺傳
2、早期創傷產生的負向自我評估,如和家人互動時,被羞辱、被拒絕。
(三)治療:
1、認知療法:教他社交技巧、並和他練習,教他角色扮演、正向的思考方式、指出自己挫敗的思考方式。
2、藥物療法:
(1)Nardil
(2)MAO抑制劑
* 如果是表演焦慮可用Beta Blocker阻斷腦神經的接收器,但副作用會有氣喘、糖尿病、心臟病,甚至可能變成憂鬱症。不能突然停藥,否則會形成高血壓。
(四)對關係的影響:一般不會有問題,如果是夫妻間,可能會有,如一方要得病的一方去參加宴會,但得病方會抗拒等。
(五)預後:成人後症狀會減輕。


四、泛慮症:
(一)症狀:
1、什麼都害怕,對任何事都預期最壞的一面,擔憂每天的日常生活(財務、家人健康、小孩等)
2、身體緊張、肌肉酸痛、冒冷汗、頻尿、拉肚子、無法專心、失眠。
* 3%的人會得,得病後,會不去上班、嗑藥、喝酒,甚至會變成憂鬱症。
(二)造成原因:
1、基因引起,但不知事哪個基因。
2、潛意識的衝突、心理問題。
(三)治療:
1、認知行為療法:教患者放鬆技巧、轉移注意力。
2、心理動力療法:找出孩童時期中的潛意識衝突。
3、藥物療法:
(1)Burspar、Benzodiazepine,副作用:瞌睡、對藥物產生依賴。
(2)Buspirone,藥性較溫和,副作用:頭痛、噁心。
(3)抗憂鬱劑。
4、自助:運動、瑜伽、冥想等。
(四)對關係的影響:小事容易生氣,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腦中都是焦慮。
(五)預後:如果不治療,會越來越糟糕。

五、混合性焦慮與憂鬱:
(一)症狀:
(二)治療:給予抗憂鬱劑Tofranil治療。

六、一般醫療狀況而引起的焦慮:
(一)醫療狀況:心血管疾病,內分泌不平衡,代謝問題,神經問題等,會形成焦慮疾患。
(二)物質誘發:
1、中毒狀態下:安非他命、大麻、古柯鹼、幻覺劑、吸入劑等。
2、戒斷症狀下:酒精,古柯鹼,鎮靜劑,抗焦慮劑。
3、臨床用藥:抗憂鬱劑,阿斯匹靈,咖啡因,鼻過敏藥物,口服避孕藥等。

七、強迫性疾患OCD:
(一)症狀:
1、一再的發生「強迫性行為」「強迫性意念」,嚴重到不斷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重複事件上,造成顯著的痛苦與損害,患者常清楚知道自己的作法是不合理的。
2、腦中會一直想一件事,但事情不一定事真的,做是有一定的順序,有重複性思想、儀式性行為、不合理的思考恐慌,會無法工作,通常不結婚,結了婚不一定生小孩。
3、舉例:一天回家12次、一天洗手好多次、上下樓梯40~50次等。
(二)造成原因:
1、底神經節腦部位異常,像腦部打嗝。
2、血清素過高可能有問題:會產生懷疑。如果降低血清素,可以控制OCD。
3、遺傳
* 經常和一些精神異常連在一起,如拔毛癖。很少會求助,平均病患七年因有憂鬱症或焦慮攻擊才求助。
(三)治療:
1、認知行為療法:要患者想像不做常做的事情,會有什麼壞事發生?並要去測試。教病患減低儀式性行為,並簽約,如果違反,會懲罰。
2、支持療法:對患者很有幫助,讓患者了解病情,提高自信心。
3、家族治療:讓家人了解OCD,好幫助患者打破行為模式。
4、藥物治療:抗憂鬱劑(SSRI三代藥),副作用:噁心、減重、性無能,要吃2~3個月才會見效。
(四)對關係的影響:家人發現患者會有的行為反應
1、幫助他
2、忍受
3、拒絕承認
* 以上都不是好方法,好的方法是要家人接受病患,但不允許他的行為打破例行生活,並要教育家人說,在治療中,行為還是會出現。
(五)預後:
1、吃藥+行為治療:70%的情況會好轉。
2、只吃藥,但是停藥,行為又會出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