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衛生
2007/12/29 上課內容:飲食疾患、適應性疾患
飲食疾患:
一、生理因素:
1、血清素:一般人有飽足感就不再吃,但飲食性疾患者此功能失調。
2、多巴胺:分泌低就會吃多,分泌高就會吃少。
3、CCK:胃腸分泌的酵素,分泌高產生飽足感,分泌低產生飢餓。
二、不健康的飲食行為:
1、Yo-Yo Dieting危險節食:一下吃一下又節食,體重忽上忽下,營養容易不均,導致
生理不平衡,維他命礦物質也會缺乏。
2、衝動的吃:貪食症的人會有強迫性飲食,吃很多無法停止,不吃會產生戒斷症狀,憂鬱疲累噁心頭痛,為了維持體重,會讓自己又吐又瀉。
3、Binge eating:短時間內吃很多,時間過了以後就不吃,不會用吐或瀉的方式,而是用運動來減重。
4、Craving & Pica:
(1)Craving—特別想吃某種食物,例如無時無刻想吃甜食。
(2)Pica—特別想吃某種一般人根本不會吃的食物,例如石頭磚塊等。
三、診斷:
(一)厭食症:時常處於飢餓狀態,認為食物是很大威脅,即使很瘦仍然覺得自己很胖
1、分類:
(1)禁食型:透過節食禁食或過度運動讓自己變輕。
(2)清除型:不當使用嘔吐方式或瀉藥、利尿劑、灌腸等方式減輕體重。
2、造成原因:
(1)遺傳
(2)下視丘CRF分泌量高,使多巴胺與血清素上升,CCK下降,影響食慾飽足感。
(3)心理曾經遭受某些失落或完美主義傾向者。
(4)一直活在別人期望中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5)父母親自小鼓勵節食,結果養成習慣。
3、風險:
(1)10%會導致強迫性或焦慮性疾患。
(2)女性會停經,造成骨質疏鬆症。
4、治療:
(1)重新餵食,用點滴或液體食物讓他感覺是藥而非食物,先讓體重回升,再找出最讓他焦慮的食物避免。
(2)認知行為療法:改變其錯誤信念,包括:多一磅就是胖、別人都會注意我吃的東西、吃的比預期多就會遭受懲罰、胖就是無能、只有減重才會快樂…等。
(3)心理動力治療:徹底找出低自尊、無助的來源。
(4)家族治療:婚姻出問題或家中狀況複雜的家庭必須接受治療。
(5)團體治療:年紀與成熟度都差不多的人一起接受教育。
(6)藥物:不太重要,必要時才用抗憂鬱劑。
(7)協助案主自助:做紀錄,讓案主知道自己在何種狀況下會暴食,或使他嘔吐。
5、預後:44%成功率
(二)貪時症:秘密進行很大量的飲食,通常不讓別人知道,多半是狂吃甜食,而且會象徵性的快速將東西吃完,經常到了胃脹不舒服很痛苦的時候才停止,觸發的原因通常是心情不快樂、人際壓力、過度飲食限制後產生的飢餓…等,他們相信透過暴食可以暫緩不快樂的心情
1、類型:
(1)清除型:規律的自我誘導嘔吐,不當使用利尿劑或瀉劑。
(2)非清除型:利用節食或過度運動減重。
* 通常12~35歲最多,男女都有。
2、造成原因:
(1)青春期過胖而減重,反而讓自己更想吃。
(2)CCK太低,覺得很餓,有吃東西的慾望。
(3)在成長過程中覺得自己不適應,無法獨立,而用吃解決問題。
(4)憂鬱。
(5)喝酒的病人。
(6)家中問題,例如有人酗酒嗑藥、憂鬱症患者、或自己曾被亂倫強暴。
3、風險:
(1)生理上:脫水,心臟無力,心律不整,食道流血,電解質不平衡。
(2)心理上:憂鬱焦慮,人格違常。
(3)行為上:偷竊,性行為混亂,自殘。
4、治療:
(1)認知行為治療:同厭食症療法,自我監控何時出現症狀,然後避免,適當找家人朋友給予支持,並教導壓力管理的技巧。
(2)修正不合理思考:我已過胖,吐才是最好的減重辦法、已吃了一些乾脆全吃完、瘦好胖不好。
(3)心理動力療法:徹底找出低自尊無助的來源。
(4)團體治療:教育性質,糾正對飲食食物不正確的觀念,並加強營養觀念。
(5)家族治療:讓家人彼此不要批評指責,理性和平相處。
(6)藥物:使用抗憂鬱劑SSRI,可減少進食慾望
(7)自助團體。
5、預後:70%有效,甚至有90%能減少想吃衝動,門診病人比住院病人的預後有效。

適應性疾患
一、適應性疾患:無法適應生命的危機,如失業等
1、造成原因:壓力源很多,主要看個人對壓力的適應程度,這與基因也有關係。
2、風險:沒有處理好會有焦慮疾患、憂鬱症或自殺行為。
3、治療:
(1)團體治療:看遭遇同一種情況的人如何面對困境。
(2)短期心理治療:治療者採支持態度讓案主面對問題,並教導他減輕壓力。
(3)藥物治療:是輔助性,能不用就不用。
(4)自助:自己調整飲食睡眠、運動。
4、預後:充常很好,5年後,病人都可以應付的很好。
二、急性適應疾患:
1、造成原因:碰到一些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引起的創傷,會出現解離狀態,自我的記憶認知都會有重大改變,會有flash back的情況出現(如腦中一直浮現房屋倒塌的情景)
* 解離:麻木,頭昏目眩,像在夢中看世界,甚至會失憶來躲避恐怖情景。
2、治療:
(1)支持性心理療法:給予安慰,學會自我催眠與放鬆的技巧,必要時給予一些安眠藥。
(2)自助團體:和有共同經驗的人一起分享討論,甚至照顧支持。
3、預後:非常好,大多可完全康復。
三、創傷事件後壓力症候群PTSD:
1、症狀:
(1)一般在創傷後4~6禮拜出現症狀
(2)感覺無助:創傷事件在腦海重複,對生活無控制感。
(3)高度焦慮:易怒,無法感受親密關係。
(4)無法負擔個人與社會的責任。
(5)異常警覺。
(6)解離失憶。
2、造成原因:創傷改變了腦中的化學物質,以及對壓力反應的賀爾蒙,使創傷經驗不斷重複。
3、危險性:成為恐懼症,縱欲症,憂鬱,藥物濫用患者,自殺,發展成為攻擊性強的人。

4、治療:
(1)藥物:使用安眠藥與抗憂鬱劑,減少作惡夢與痛苦的回憶。
(2)心理治療¬:催眠,把最痛苦經驗說出來。
(3)參與自助團體。
(4)發展split screen技巧:讓病患想我如何生存下來保護我自己,自己有活下來的優勢,應該自我認同與肯定。
5、預後:PTSD可長達30~40年,有壓力症狀時更痛苦無助,仍有一半的人能在3個月內痊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