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
2007/11/27 上課內容:區域犯罪防治、都市社會的病理現象、
一、區域犯罪防治:
(一)防治的概念:在犯罪未發生前,為了減少或消除犯罪行為所採取的任何措施,有五點:
1、措施必須在犯罪發生前就有的。
2、重點在直接控制行為,而非間接控制。
3、是犯罪發生的環境及有機體與環境間的互動,而非犯罪人本身。
4、是一種科技整合的工作,兼容有關所有有關人類行為的科學。
5、比懲罰、事後處遇較為經濟,而且有效。
(二)區域犯罪預防:
1、物理環境措施,建築學。
2、創造適用於潛在被害人與潛在犯罪人行為的改變模式。
3、緊急及監控系統的設計。
4、犯罪預防的逕寄層面,白領階級犯罪的預防。
5、刑法本身,貶低犯罪(有些行為不視為犯罪行為)。
(三)區域犯罪防治定義:
定義:是一種社區處遇的方法,了解區域內的生活背景、型態,觀察區域內的環境(街道、住屋類型、人口組成類型等),分析容易造成犯罪的因素,針對這些弊因,結合並利用社區人力、物力資源,預防區域內的少年犯罪。
(四)觀察對象:
1、少年犯案特性:
(1)數量
(2)類型
2、社區的人文環境:
(1)青少年的人口數(包含哪些鄰、里)
(2)居民的教育程度。
(3)居民的職業。
(4)社區活動辦理的情形。
3、社區的物理環境:我們生活環境中,具有空間,而且可以感覺到與知覺到的實體物。
(1)房屋的型態
(2)街道
4、社區的資源:學校、區公所等等
5、設計和至執行計畫:對象、目標、行動策略。
二、都市社會的病理現象:
(一)都市的特徵:人口眾多、人口密度高、人口異質性高。→初級關係無法行使、次級關係支配社會的交往→為了適應複雜的社會:加入自願性團體
(二)都市化下的社會:
1、負荷過度的環境:每天接受大量的刺激,為此的適應反應:
(1)對每一外來輸入減少分攤時間。
(2)忽視、不理會不重要的輸入。
(3)在社會交易或往來上,盡量把責任推諉到他人身上。
(4)阻擋輸入的途徑。
(5)篩選過強的外界輸入,只容許和他人建立薄弱的關係。
2、高人口密度與社會病態:
(1)資源分配與干擾(物質論)。如爭攘。
(2)侵犯人對空間的本能需求(本能論)。如地盤觀念。
(3)生理上的過度刺激引起生理反應失常(生理論)。如抗病力減弱、流產。
(4)心理空間被侵犯(心理論)。如人際關係的破壞。
(5)侵犯社會訂定的空間需求(社會論)。如相對空間的需求。
3、都市的非正式社會控制力:
(1)都市的非正式社會控制力薄弱,主要與高度的人口流動性及居民對犯罪威脅的恐懼有關。
(2)決定社區非正式控制力程度的是社會互動與社會關係的結構,而非社區大小。
(三)預防:
1、都市計畫和都市更新要考慮到犯罪預防的觀點。如:公有空間變成半私有化。
2、消除社區不穩定因素,建立合乎少年人格及行為正常發展的條件。
3、消除社區的病理因素,運用少年區域犯罪防治模式處理。
4、針對特殊化社區(轉型社區、新建社區)的社區結構,擬定社區社會工作的輔導重點。
5、推行以社區為基礎的少年犯罪防治策略。
6、加強與社區發展的結合,促使少年犯罪防治工作深根。
7、針對社區內的特殊青少年擬定犯罪防治計畫。
8、針對軍眷社區,擬定少年犯罪防治計畫。
9、犯罪紀錄和統計資料要更新。
10、加強犯罪區位學的研究,深入發覺青少年犯罪的癥結。



少年犯罪
2007/12/04 上課內容:看到犯罪時,是否會通知警察(The decision to call or not to call the police)
一、看到犯罪時,是否會通知警察,和事件有關(選擇):
1、警告當事人。
2、告訴父母。
3、和學校報告。
4、和社福機構報告。
5、通知警察。
二、在怎樣的情況做出處理:
(一)覺得行為只是好玩 → 不處理
(二)是違法的行為 → 行動
1、目擊者:
(1)本身特質
(2)非行者行為
(3)犯罪行為
2、受害者:因為驚嚇經常無法看到犯案者。
(1)受害的嚴重性,如被偷500元(不報警)、被砍一刀(報警)。
(2)受害者對警察的態度:信不信任警察、事件是否能引起警察的興趣。
(3)缺乏證據。
3、家庭:
(1)家庭功能是否良好。
(2)家長的情況:
A、知情:孩子喝酒、吸毒、參加性派對
B、有意無意促成:要孩子買酒、買煙。
C、掩飾:家長知情,但幫忙孩子掩飾。
D、懷疑:有懷疑孩子的行為,但不確定。
(3)父母自覺無法勝任,會主動通報警察。
(4)外界認為父母不適任,會被動幫忙通報:
A、不能:惡習家庭、失功能家庭(貧病交加、父母患有精神疾患)
B、不知(缺乏知能):父母缺乏管教小孩的能力。
C、不願:嚴重被忽視、被虐待。
4、學校:
(1)處罰:
A、用口頭警告、責備、責罵。
B、留校察看,剝奪孩子上體育課、參與學校活動的權力,嚴重的話甚至會勒令退學。
(2)幫助學生:
A、運用輔導、諮商等方式協助孩子解決情緒問題,給予支持。
B、透過方案活動協助孩子。
C、如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會給予課後輔導。
(3)無法處理的情況:
A、過份重視學科成績。
B、給學生貼標籤。
C、老師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
5、社區:
(1)支持性服務:如未婚媽媽之家。
(2)補充性服務:如日照中心。
(3)替代性服務:寄養家庭、領養、機構安置等。
(4)預防性服務
* 因為資源不夠、個案負擔重、政治因素、外行人管理、公眾壓力等,有些機構,傾向於服務中上階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