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 社會自我

壹、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個體對自己所有個人特性想法的總和。
※自我基模:人們對自己所持的看法,可以引導與自我有關訊息的處理
一、自我概念的開始:
1、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能力是自我概念發展的第一個步驟,第二個步驟則牽涉到社會因素。
2、鏡中自我:他人可以作為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一面鏡子。
二、內省:
1、自我知識源自內省,個體往內檢視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2、情緒預測:預測人們對未來情緒事件將如何感受的歷程。
3、耐久性偏差:人們往往高估自己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持續性。
4、預測耐久性偏差的原因:
(1)當面臨負向生活事件,人們並未完全認識到心理因應機制所能給予我們的
緩衝支持,人們具彈性。
(2)我們內省未來事件對自己的情緒影響時,太過專注於在特殊事件上,以致
忽略考慮其他生活經驗的影響。
三、知覺自己的行為:
※自我知覺理論:當內在線索難以解釋時,人們往往會藉由觀察自己的行為來解
釋自我。
※當人們被誘導做某件事時,以及當他們不確定自己的感受時,他們會以和行為一致的方式看待自己。
(一)情緒的自我知覺:
1、臉部回饋假說:改變臉部表情,就能使個體情緒產生對應的改變。
2、身體姿勢等其他的表達行為也能提供人們感官的回饋,並影響人們的感受方式。
(二)動機的自我知覺:
1、內在動機:源自個人內在的因素,因為自己的興趣、挑戰或快樂而從事某一活動。
2、外在動機:源自個人外在的因素,為了某個目的或某個利益而去從事某項動時。
3、過度辯護效應:個體因活動結合酬賞或其他外在因素,而減少內在動機的傾向。
4、當人們開始從原先自己所喜歡的任務得到酬賞,有時而會對該任務失去興趣。
5、必須考量每個人對工作的不同動機傾向。
四、他人的影響:
(一)社會比較理論:
1、人們常會用讓自己有別於周遭他人的方式來描述自己,也就是說當你改變某人的社會情境,就可以改變那個人的自我描述。
2、社會比較理論:人們藉由與他人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意見。
3、人有正確評估自己意見和能力的驅力
4、缺乏直接的物理標準時,人會透過和他人進行比較來評量自己
5、對於自己的能力或意見不確定時,比較會和自己相似的他人來評估自己。
6、後續的研究認為Festinger低估了社會比較的重要性,也顯示:人不只是想要正確的知道自己的表現。
(二)情緒二因論:
1、情緒二因論:情緒經驗是經由兩個因素-生理激發和認知詮釋來解釋生理激發的原因。
2、人們不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時,有時候會就由觀察他人來解釋自己的感受。
3、後續的研究有些支持情緒二因論,有些則不支持。
五、自傳式記憶:
1、要人們回憶時一般會回憶近期發生的事件,但有兩個例外:
(1)回憶高峰:較年長的人會回溯許多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個人記憶。
(2)傾向於回憶具有變遷性的最初。
2、閃光燈記憶:持久的、詳細的以及具有高度轉化性的回憶。
六、文化的觀點:
1、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自我依賴。
2、集體主義:互相依賴、合作、社會和諧。
3、文化傾向可以影響我們知覺他人、評估他人,以及表現自己的方式。

貳、自尊
※自尊:自我的情感成份,包含正向、負向的自我評價。
一、自尊的需求
二、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影響
三、自我差距理論:
1、個體差異的因素:
(1)個體所經驗到的自我差距有多大。
(2)自我差距對自我的重要性。
(3)我們聚焦在自我差距的程度。
2、實際我:
(1)實際我—應該我的差距:引發罪惡、羞恥有關的情緒,極端的甚至會有與恐懼或焦慮有關的症狀。
(2)實際我—理想我的差距:引發失望、挫折、悲傷有關的情緒。甚至有憂鬱症狀。
四、自我覺察理論:
(一)自我聚焦情境:
1、自我覺察理論:注意自我會導致人們意識到自我的差距,因而促使個體逃離自我覺察或改變行為的理論。

2、當人們注意自我時,他的行為叫符合個人或社會可以接受的想法。
3、個體無法成功的降低自我差距,會逃離自我覺察。
(二)自我聚焦的人:
1、私我意識:個體能夠內省和時時注意自我的內在狀態。
2、公我意識:個體專注於自己為一社會客體,重視如何被他人看待。
(三)自我調整限制:
1、自我控制理論:
(1)所有的自我控制努力都共用一個儲存槽。
(2)自我控制就像伸縮肌肉一樣,一旦使用就會變得疲乏與喪失力氣,並會使的再執行自我控制變得更為困難。
2、我們只能在自我調整開始疲乏前控制自己。
3、有時候越想試著去控制一個想法、感覺或行為,越無法成功。
五、自我提升的機制:
※內隱自我中心主義:自我提升的一種無意識形式。
(一)自取式認知/自利式認知:
1、人們傾向於在成功時歸功於自己,而在失敗時推卸責任。
2、大多數的人會超出現實的過於樂觀。
3、人們會將自我的個人特質連結好的結果,以支持他們美好的願景。
(二)自我設障:
1、拖延
2、自我殘缺:行為是設計用來破壞自己表現的,以為失敗提供一個替代性的藉口。
(三)利用他人的榮光:藉由和成功者的連結增加自尊。
(四)趨下型社會比較/向下比較:
1、趨下型社會比較:將自我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比較的防衛性傾向。
2、是否感到快樂或是嫉妒的關鍵點,在於他人的成功是否和自己有關:
(1)他人與我們的密切性。
(2)他人表現的好壞。
(3)該表現與我們的自我定義是否有關。
六、正向錯覺具適應性嗎?
1、憂鬱或低自尊的人比適應叫好的人擁有較實際的自我觀。
2、正向錯覺可以提昇幸福感、關心他人的動機、從事有生產工作的能力。

參、自我表現:
※聚光燈效應:人們認為社會的聚光燈總是照亮在他們身上。
※自我表現:人們用來引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策略。
一、意我表現的兩個面向:
1、策略性自我表現:以特定的方式努力塑造他人對自己的形象,藉以得到影響力、權力、同情心或認同。
2、兩種普遍的策略性自我表現目標:
(1)奉承:想要與他人愉快相處以及受到他人喜愛的行為。
(2)自我抬舉:想要超越他人及讓自己的能力受到肯定的行為。
3、自我實證:希望他人知覺我們就如同我們對自己的真實知覺一樣。
二、自我監控的個別差異:
1、自我監控:因應情境的自我表現擔憂,而改變行為的傾向。
2、高自我監控的人似乎擁有全套可以用運不同的自我。
3、低自我監控者屬於天生的自我實證者,他們看起來較不擔憂自己行為的適應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