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4 知覺他人
壹、觀察-社會知覺的要素:
※社會知覺:人們用以瞭解彼此的歷程。
一、人-以貌取人:
二、情境-生活腳本:
1、腳本:對某些情境通常會抱持一些預設的想法,使我們預期目標、行為,以及在特殊環境下可能發生的後果。
2、在某個特定的情境越多,腳本的內容就會越多。
3、腳本在兩方面影響社會認知:
(1)有時候我們會在特定的情況中看到我們預期要看到的。
(2)人們會使用他們所知道的社會情境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
三、行為證據:
(一)非語言行為:
1、非語言行為:不需要經由語言,僅透過臉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聲音線索即能呈現個人感覺的行為。
2、全世界的人都能從臉部表情的照片中辨識出主要的情緒。
3、人們在判斷自己的國家、種族或當地團體時,會比辨識來自不熟悉的團體成員多了9%的正確性。
4、肢體語言。
5、接觸眼神、凝視。
6、觸摸。
7、非語言的溝通形式具有文化差異,人際距離的習慣也隨文化而異。
(二)區別實話和謊言:
1、臉部可以溝通情緒,但欺人者可以很容易的控制它,因為臉部表情不像手或腳的焦慮動作那麼不聽使喚。
2、人們在評估事情的真假上經常犯錯,時常相信他人表面上所說的。
3、人類的身體訊息明顯的比臉部訊息為真實。
4、人的聲音是最會洩密的線索。
貳:歸因-從要素到特質:
一、歸因理論:
1、歸因理論:用來描述人們如何解釋行為原因的一種理論。
2、個人歸因:將當事者的情為歸因於內在特質,如能力、人格特質、心情、努力等。
3、情境歸因:以外在為當事者的因素,如任務、他人、運氣等。
(一)Jones的相對(對等)推論理論:
1、相對推論理論:預測人們會試著從一個行動中推論,該行動是否對應當事者某一直久的個人特質。
2、三個推論的因素:
(1)個人可以選擇的程度。
(2)行為的可預測性。
(3)考慮某人行為意圖的效果或結果。
(二)Kelly的共變理論:
1、共變法則:人們會將行為歸因於與該行為同時改變的因素。
2、共識性的訊息、特殊性的訊息、一致性的訊息。
3、行為一致在共識性和特殊性都高的情況下會被歸因於刺激,但在共識性和特殊性都低的情況下會被歸因於人。
4、低一致性的行為會被歸因於短暫的情境。
二、歸因偏誤:
(一)認知捷徑:
1、便利法則:人們傾向以事件的實例浮上心頭的容易程度,評估該事件發生的可能。
2、假輿偏誤:人們會高估他人與自己的意見、態度和行為相似性的傾向。
3、基底比例謬誤:人們對以數字為基礎比例的形式所呈現的事情相當不敏感。
4、人們當相當不敏感於數字基底比率或是機率資訊,但卻容易受到圖像或戲劇性事件所影響。
5、反事實思維:去想像另一個可能發生但並未發生的事件或後果的思考傾向。
(二)基本歸因謬誤:
1、基本歸因謬誤:人們容易將他人行為,歸因於個人因素,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響。
2、產生基本歸因謬誤的2個歷程:
(1)我們辨識行為,然後快速決定的做出一個與個人有關的歸因。
(2)之後修正或調整推論以說明情境的影響。
3、支持基本歸因謬誤的2個假設:
(1)人們時常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會依據人類臉部行為樣本上的短暫印象,而對他人迅速形成印象。
(2)當知覺者在認知忙碌、分心,以及當他們在觀察對方不是全神貫注時,比較容易犯基本歸因謬誤的。
4、人們在事件上的歸因往往根據知覺顯著性。
5、當事者-旁觀者效應:將自己的行為歸因為情境因素,他人行為歸因為個人因素。
三、歸因是文化的產物:
※我們所生長的文化是以細微但深遠的方式形成我們對他人、社會情境所做的歸因類型。
四、動機偏誤
※正義世界信念:一種導致人們輕視受害者的傾向,信念為相信個體在生活中得到他們所應得的。
參、統整-從特質到印象:
一、訊息統整-數學模式:
1、印象形成:統整個人資訊以形成整體印象的歷程。
2、訊息統整理論:
二、偏離數學模式:
(一)知覺者特質
(二)提示作用:
1、提示作用:最近使用過或知覺過的文字或想法容易浮上心頭,並影響個體對新訊息詮釋的傾向。
2、人們的動機和社會行為也在無意識中受到提示作用的自動化效應。
(三)知對象的特質:
1、特質的負向偏誤:負面訊息會比正面訊息被評估的比較重的傾向。
(四)內隱人格理論:
1、內隱人格理論:將某些特質與行為做連結的一段假設。
2、核心特質:在個人整體印象上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人格特質。
(五)起始效應:
1、起始效應:先呈現的資訊較後呈現的資訊在印象上具有更多的影響力。
2、終止需求:減少認知不確定的需求,可以提高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肆、驗證偏誤-從印象到現實:
※驗證偏誤:個體尋求、解釋和創造能夠證實現存信念資訊。
一、信念故著:即使原先的想法已經被否定,個體仍堅持原來的想法。
二、驗證的假說考驗
三、自證預言:
1、自證預言:人們對他人的期望,最後將導致其表現出符合該期望的行為。
2、社會知覺者將將他人期望轉向真實的3階段:
(1)知覺者對某一對象形成印象。
(2)知覺者的行為與該初始印象一致。
(3)對象不經意地調整其行為而與知覺者的行動一致。

伍、社會知覺-總結:
1、我們時常不知道自己的限制,以至於對自己的判斷過於自信。
2、防衛身為社會知覺者的能力:
(1)人們彼此互動經驗越多,他們就會越正向。
(2)即使我們不擅於對他人做出整體判斷,我們卻能夠做出他人在我們出現時,會如何行動的預測。
(3)接受機率和邏輯法則技巧訓練的人,其社會知覺能力可以獲得提升。
(4)當人們的動機是需要正確、開明而非需求快速、驗證和結論時,他們會對他人形成正確的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