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研究法
2008/3/20上課內容:實驗法
一、簡介:
1、定義:選一個或多個自變項、一個依變項,而自變項是被操控,來看依變項是否改變,如果依變項有改變,自變項就是原因。自變項因,依變項是果,且兩者都需具有操作型定義。
2、前測與後測: O’ E O,即使受試者態度不變,第2次作答時,答案也許會和第1次
不同。
3、實驗組與控制組:,避免實驗效果的最主要方法是採用控制組。
控制組除了防止實驗本身的效果,也在排除外界的干擾因素。
4、雙忙實驗:實驗者和受試者都不知道自己在哪一組。
5、選擇受試者:受試者的選取與實驗組的主要規律,在於實驗組與控組是耨可以互相比較。
(1)隨機:適用於受試者人數多時。把受試者編號,並用亂數表的方式隨機分到實驗組或控制組。
因此兩組成員的性質要相同。
(2)配對:適用於受試者人數較少時。將受試者的特質區分多層,再分配。
二、實驗法的種類:
1、人工環境:
小孩對殘障人士的反應,把小孩照年齡分為3組,分別進入芳有輔具的房間:
5歲以下 → 玩;5-10歲 → 哭; 10-15歲 → 沒反應
2、田野:實際的社會環境,看受試者的行為,較無法控制外在變化。
3、自然實驗:用儀器測量自變項與依變項,先有基線,等到自然或社會發生自變項,再來測。
三、實驗法的優、缺點:
1、優點:有應果關係,最能證明因過關係。
2、缺點:外在效度,能否推論到全體。受試者的數量要能代表母群體才能推論實驗情境。實驗情
境能否代表現實情境。
3、影響外在效度的因素:
(1)測驗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來自前測的敏感,受試者開始警覺,而影響後測。 → 只能推論測狀況。
(2)選擇偏差與實驗變項的交互結果:實驗者選擇獨特心理特質的人,而對實驗產生好的反應。
(3)實驗安排的反應作用,霍桑效應:受試者察覺自己正在受測,為了得實驗者所好、取悅實驗者,而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達到實驗者的目標。
(4)多重實驗處理的干擾:會受到其他實驗處理的干擾。
4、倫理:為了研究目的,可能會和受試者撒謊,造成受試者身體和心理的傷害。
四、研究的步驟:研究問題的陳述:
(一)假設是什麼,因果關係是什麼。
(二)發展操作型定義:
1、研究的種類,受試者的風險,和受試者的接近性。
2、實驗的活動
3、如何測量自變項、依變項,主要是依變項,分配、次數。
4、選擇受試者:
(1)受試者本身的特質,配對或隨機分配。
(2)一定要找的到受試者。
(3)告知的同意,可能產生的風險。
(三)實驗設計:單因子
1、內在效度:可以確定是因實驗的因素而導致的實驗結果,控制內在效度,依變項改變純粹是自
變項的原因。
2、影響內在效度的原因:
(1)歷史:在實驗過程中發生得的事件,不是真正的實驗導致的效果。
(2)成熟:生理、心理、智慧都會隨時間而成熟。
(3)測驗:練習效應,前測、後測。
(4)測量工具:問卷上已填答案,導致測量工具變形。
(5)統計回歸:所測平均值會像常態分配的均數回歸,第一次高,則第二次會低。
(6)選擇偏誤: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特質要相同不容易。如自願性案主在實驗主,非自願性案主在控制組。
(7)實驗夭折:受試者在中途流失,讓偏見分數較低。
(8)實驗偏見:實驗者的特質。
3、實驗設計:
(1) E O
(2) O’ E O
(3)實驗組 E O,歷史事件、成熟、可以兩相抵銷。
控制組 O’
(4)實驗組 RO’ E O,歷史事件、成熟、測量工具、統計回歸可以兩相抵銷。
控制組 RO’ O
抽樣要隨機,選擇偏誤和成員流失就可以控制。


(5)所羅門4組實驗設計,可控制所有內在效度,但昂貴,人要多。
實驗組1 RO’ E O
控制組1 RO’ O
實驗組2 E O
控制組2 O
(6)時間序列設計:最嚴重問題,歷史
O’ O’’ O’’’ O’’’’ E O’ O’’ O’’’ O’’’’
(四)事先的說明準備:受試者對實驗程度的了解夠嗎,是不是實驗者要的。
(五)前測:看實驗程序有無錯誤。
(六)分析與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