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 社會保險的基本原則
一、社會保險的基本原則與特性:
1、強制:符合投保規定的人都應參加,投保人數越多,基於大數法則,費用負擔較低,所以多數國民及雇主較有負擔能力,而使制度容易推行。且因為加入人數多,變動性較低,所以提供準備的安全基金需要性相對減少。
2、最低收入保障:此項收入與其他收入及資產足以維持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而其餘無滿足基本需要的人就以公共救助補助。
3、注重社會適當:所有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時,能提供維持某種生活水準的給付,用以維持一般社會生活水準的本需要。
4、給付與所得無直接關係:在個人公平性與社會適當性間具有某種關係。
5、給付權力:將社會保險視為一種權力,不需要經過資產與所得調查。
6、給付假定需要: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方給予給付。
7、自給自足:社會保險的財源來自於所交的保費,政府的稅收不做保險的給付或補助。
8、不必完全提存基金:因為社會保險是一種永久性的互助福利制度,透過強制方式,不斷有新加入者,被保險人所交的保費只要足以支付制度當期的財務支出即可,以減輕費用的負擔,並採用調整保費的方式來解決其財務問題。
9、給付依法律訂定:社會保險的給付標準、方式、條件及項目等均有法明文規定。
二、社會保險的在保險:
再保險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或移轉責任,本質上與社會保險中社會連帶責任的資源再分配功能相符合。
再保險為移轉危險責任的契約,屬於一種責任保險,目的在於謀求減輕或解決過重的財務責任。
三、社會保險制度發展因素:
1、內在因素:
(1)人口:人口結構變動與社會保險制度的發展有相關性,人口年齡的高低將影響到制度型態的取向。
(2)經濟:經濟情況與社會保險制度有相當的密切性,大部分依賴經濟人口的生產活動所得到的報酬,以提供財源維持制度的運作。
(3)社會結構:社會保險制度取決於各種社會經濟階層利用直接或間接的政治代表採取行動,精努力奮鬥爭取和談判的結果。
(4)政治:中低收入階層對於生活保障的壓力,將有助於社會保險的建制或改進現有制度。
(5)壓力團體:包含工會、雇主團體、互助社、醫療團體或其他團體,對於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及發展都具有影響力。
(6)社會因素:了解、發現國民的心態及意願,對於社會保險的建議及團體調查是很重要的。
2、外在因素:
(1)文化傳播:觀念上的傳播,帶動者通常為社會保險的制定者,或為政治領袖。
(2)技術發展:社會保險制度必須要有良好的社會保險技術,才能使其有良好健全的發展。
(3)國際標準化與技術援助:在制定社會保險制度時,常會參考國外的標準及趨勢作為制定或修正的根據。
四、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
社會保險 |
商業保險 |
強制性 |
任意性 |
提供最低收入保障 |
較大給付額基於個人需要及支付能力 |
給付由法律規定,並能加以修改 |
給付由雙方契約規定 |
法定的權力 |
契約的權力 |
政府獨占 |
競爭性 |
強調社會適當性 |
強調個人公平性 |
福利因素 |
保險因素 |
成本較難以預測 |
成本大部分可事先預測 |
對長期給付不必完全提存基金準備 |
對長期給付需完全提存基金準備 |
不需要核保手續費 |
個人及團體保險均需要核保手續費 |
關於目的及結果均有廣泛的不同意見 |
關於目的及結果的意見一致 |
保險基金由政府負有投資運用的責任 |
保險基金主要由私人方面來投資運用 |
可利用調整保險費率來應付通貨膨脹的影響 |
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大 |
五、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
|
社會保險 |
社會津貼 |
社會救助 |
財源 |
保險費用主要由被保險人、雇主或雙方共同負擔 |
稅收 |
稅收 |
成本計算 |
採用精算制度,按被保險人所遭遇的危險程度,及所領受的保險給付因素,加以考慮以訂出保險費 |
不採用精算制度,視個人需要由政府按年編預算撥付 |
不採用精算制度,視個人需要由政府按年編預算撥付 |
資產調查 |
不需資產調查 |
需要資產調查 |
需要資產調查 |
資格條件 |
有名文規定,為強制性,參加保險人數眾多,但在某一時間的實際受益人數僅佔一部分 |
無法事先預知受助者的補助額,視救助者的家庭狀況與需要而定,救助人均能領受給付 |
無法事先預知受助者的補助額,視救助者的家庭狀況與需要而定,救助人均能領受給付 |
對象 |
生產人口 |
特定對象 |
特定對象 |
目的 |
防貧 |
濟貧 |
濟貧 |
原則 |
強制、普遍、收支相等 |
最低生活保障、無差別待遇、選定 |
最低生活保障、無差別待遇、選定 |
六、社會保險的效果:
1、經濟目的:
(1)對國民提供基本的經濟安全
(2)預防貧窮
(3)提供經濟穩定性
2、實施過程的幫助:
(1)國民遭受意外事故費用的分攤
(2)國民勞動能力的保持
(3)國民身體損害賠償
(4)國民儲蓄觀念的培養
(5)國民財富的再分配
3、消極角色:
(1)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
(2)規範現代的經濟生產關係
4、積極角色:
(1)個人與家庭所得的維持
(2)所得的再分配
(3)資本的累積
5、正面效果
6、負面效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