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課本的對話情境,做了下面的分類,我總共分為幾類,並解析:

一、為甚麼盡力輔導了,但是案主為什麼都沒有改變?難道是輔導無效?
* 解析:諮商員不應該認為輔導是萬能的,應該對諮商工作抱持較合理的看法,除了要深入瞭解輔導的功能與限制,並要接受輔導的限制。

◎ 在輔導的過程中,每一個元素都會影響輔導的:
(1)案主方面:求助動機、對問題的領悟、學習新行為的能力、價值觀、對人事物的態度、人格特質等。
(2)諮商員方面:諮商員的助人動機、專業知能、價值觀、對人事物的態度、人格特質等。
(3)輔導關係方面:關係的建立與案主、諮商員雙方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對方,及雙方的適配程度有關;另外,雙方的風格也會影響輔導的關係。輔導關係良好與否對輔導成效有很大的關係。
(4)困擾問題方面:案主困擾的問題、行為的性質、或困難程度、對問題解決的影響很大。如問題的牽涉的廣度,或是案主本身的深層問題等等。
(5)環境因素:案主的環境(家庭、學校、社區、工作場所等)、諮商員的環境(家庭、學校教育、工作經驗、生活經驗,還有諮商員)與共同生活下的各種社會環境。

二、案主怎麼還是改不掉?
* 解析:可能是目標定的太高、或是訂的目標是諮商員所期望的目標,因為這樣,所以帶給案主打擊、挫折,讓諮商員產生失敗感。因此可以把目標改成實際而可行,採分層漸進,期待逐漸改善。

三、聽不懂案主在說什麼:
* 解析:坦承面對自己的不懂,並告訴案主自己並不清楚,如果不懂裝懂,會無法瞭解案主的情況。除此之外,不能以不懂為藉口,必須不斷充實自己。

四、案主執迷不悟,勸不醒:
* 解析:輔導不是替案主作決定,而是協助案主作較成熟的決定。決定權在案主,不在諮商員。

五、案主為什麼會有這種看法:
* 解析:諮商員的角色是一個刺激者,是對案主提出不同的看法,刺激案主思考、比較的參考,讓案主有更多的選擇。

六、案主愛上諮商員:
* 解析:這是情感轉移,在個案中有深切的意義,不應視為干擾,而應該當作需要處理的問題之一。可以和案主討論轉移現象的意義與影響。並在之後的輔導中討論現實的性問題。

七、過度同情案主,一定要幫住他。
* 解析:這是情感反轉移,造成原因可能是諮商員潛意識地把案主當作以前經驗中的某人看待,或案主很像諮商員經驗中值得同情的人。諮商員應該認清自己的反轉移情感,以把主觀的意見消除,彼此的關係才會現實化、理性化,才能理性地協助案主。

八、是要幫助案主還是拒絕案主:
* 解析:案主常常把希望都投注在案主身上,希望諮商員是萬能的。此時諮商員應該要和案主說清楚諮商員並非萬能,諮商員要去瞭解案主的內心,設法去除案主認為可能的困難,並要學習僅在現實層面的可行範圍內對案主的要求作承諾。

九、到底是誰該抱怨,是諮商員還是案主:
* 解析:在輔導中,案主出現抱怨、不滿意的情況有三種:(1)案主的負向情感轉移,諮商員應該讓案主把這樣的情懷釋放;(2)案主抗拒的防衛性行為,諮商員應該同理案主的心情,鼓勵他面對自己的困擾,解決問題;(3)案主的行為特質。如果是諮商員出現抱怨,諮商員應該反省自己是否在過程中有不當之處,如果沒有不當之處,可以和案主討論為何會抱怨,及雙方對此現象的的責任與看法。

十、因為自己的問題,所以案主不再來諮商:
* 解析:諮商員要發展出自我肯定。

◎ 在諮商過程中,案主對諮商員的回饋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雙方的接觸最直接,當事人最能感受到諮商員的所作所為對案主的意義。因此案主的回饋常被視為諮商員功能發揮與否,或效能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督導所給的意見或回饋也是參考的一個指標.。

十一、諮商的方式
* 解析:對於一個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有一個,不要被框框給限制了。

十二、諮商員對案主的抱怨(如案主沒有責任感等):
* 解析:可能是「專業枯竭」,因為長期壓力所導致的生理與情緒上的耗弱狀態。在情緒上會有疲憊的感覺,在態度方面會對案主產生負面、不滿的情緒,甚至失去關懷,對自己在助人工作方面,漸漸形成負面評價。這種時候諮商員要坦承面對這種現象,自我分析、反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