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研究法
2007/10/04上課內容:範型、理論與研究(CH 2)
一、理論與研究:
1、Paradigm:是典範、理論架構、理論體系。
Paradigm的意義:
(1)生活觀察的一般架構,通盤的架構或觀點,教我們如何去觀察生活的經驗。
(2)對研究所抱持的基本取向。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團體動力學
2007/10/03上課內容:小團體動力分析
◎ 上課綱要
一、 小團體定義(吳夢珍 P.53)
二、 小團體特質(吳夢珍 P.52,共五點)
三、 小團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吳夢珍 P.54)
四、 小團體動力的內涵(吳夢珍
1、 成員互動與溝通
2、 領導
3、 決策過程、衝突與平衡
4、 團體成長歷程與階段
五、小團體獨特的治療功能(林夢平 CH4)
1、 灌注希望
2、 一般性
3、 現象驗證
4、 利他主義
5、 情緒疏泄
6、 基本家庭群體的重點改正
7、 知識的傳授
8、 仿效行為
9、 發展社交技巧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社會個案工作
2007/10/09上課內容:社會個案工作的意義與特性
一、幫助的力量來源:
Johnson:感受、思考、行動的總體。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30 Fri 2007 03:03
  • 壓力

◎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壓力?負面:親友死亡、失業等;正面:升遷、調職、結婚等。

◎壓力的徵兆:掉頭髮、拉肚子、失眠、急躁、緊張、沮喪、注意力下降、情緒起伏大、不吃或狂吃等。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犯罪
2007/10/09 上課內容

一、犯罪矯治觀念演變

1、古代部族社會:把犯罪視為邪靈附身、邪惡的附生,冒犯禁忌,以神的名義把人放逐或施以酷刑。

2、國家形成期:法律出現,對侵犯別人權利的人,會施以輕重不一的刑罰,多是嚴刑峻罰,「鎮壓」、「壓抑」犯罪行為的發生。是「報復」心態,用消極監禁。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工作研究法

2007/9/20上課內容:人類探索與科學(CH 1)

為什麼要學社會工作研究法?

1、 社工界被批評沒有知識基礎,只有優勢理論是社工發展出來的。而理論的建立是靠研究積起來的。

2、 工作的需求,評估研究,靠研究來證實有效性。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衛生
2007/9/21上課內容:人的生命週期
一、兒童期(0~2歲):
1、建立信任感:依賴主要照顧者,需要被人愛、被人抱及身體接觸,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被愛,和人的信任感才會建立。有信任感的孩子,在將來的成長佔有優勢。
2、建立情緒自理(EQ)與智力的起點:若孩子有足夠的愛,可以對抗恐懼;但若孩子沒有足夠的愛會無法建立信任感,並會產生嫉妒等情緒反應,造成日後和他人的疏離。
3、父母容易給嬰兒「完美父母』的焦慮:如果父母想要當完美的父母,孩子也會想要當完美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哭、不鬧,反而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可以承受父母犯錯的,因此不要當完美的父母。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個案工作
2007/10/02上課內容
一、個案工作的來源:
(一) 歐美的歷史:
1、 萌芽時期:
(1) 19th,資本主義盛行,認為一個人有錢或貧窮是自己的責任。但是因為資本主義者太殘酷,因此出現了人道主義,隨之,慈善社會組織COS也開始出現,有條件的幫助窮人,稱為「殘補式的社會福利」。
(2) 社會主義認為一個人有錢或貧窮是社會的責任。因此開始有組織救濟貧民→進而出現友善訪問者(Friendly vistor)的角色,看看案主有無受助的需要,做家庭訪視和調查→目標是為了重建案主的生活機能,回復案主的家庭功能→最後個案工作出現。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團體動力學
2007/09/26 上課內容:團體動力的意義、內涵、與起源
◎ 上課綱要
一、團體動力的基本概念(潘正德 CH.5):
1、 團體的意義及特徵(潘正德 CH.5)
2、 團體動力的意義(潘正德 CH.5,P.)(黃惠惠 P.53)
3、 不正確的團動概念 (潘正德 P.106)
4、 團體動力學的研究內容
二、團體動力學的發展
三、團體動力學的基本理論(潘正德 P.116)
四、團體動力的內涵(許臨高 P.90,黃惠惠P.53)
1、 團體的溝通與互動模式
2、 團體的凝聚力
3、 社會控制
4、 團體文化
五、團體動力發展流程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