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 態度

壹、態度的研究:
※態度:對人、事物或觀念所產生的正向、負向或綜合的反應。
※一般心理學家認為態度包含三個成分:情感、認知、行為。
※對態度四種可能的反應:
正向反應 高 正向態度 雙重態度(矛盾態度)
低 漠不關心 負向態度
低 高
負向反應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5 刻板印象、偏見、歧視
※團體:
※刻板印象:將一群人與某種特質相連結的信念。
※偏見:基於人們在某些團體的成員身份而對其有負向情感。
※歧視:行為舉止不利某些人,只因為他們隸屬於某一個團體。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4 知覺他人
壹、觀察-社會知覺的要素:
※社會知覺:人們用以瞭解彼此的歷程。
一、人-以貌取人:
二、情境-生活腳本:
1、腳本:對某些情境通常會抱持一些預設的想法,使我們預期目標、行為,以及在特殊環境下可能發生的後果。
2、在某個特定的情境越多,腳本的內容就會越多。
3、腳本在兩方面影響社會認知:
(1)有時候我們會在特定的情況中看到我們預期要看到的。
(2)人們會使用他們所知道的社會情境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h.3 社會自我

壹、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個體對自己所有個人特性想法的總和。
※自我基模:人們對自己所持的看法,可以引導與自我有關訊息的處理
一、自我概念的開始:
1、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能力是自我概念發展的第一個步驟,第二個步驟則牽涉到社會因素。
2、鏡中自我:他人可以作為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一面鏡子。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疾病
2009/3/2精神官能症
一、精神官能症:
(一)恐慌症:
1、症狀:突然心悸、胸悶、感到恐懼(產生焦慮攻擊),給醫生檢查身體狀況沒有問題,因此家人會認為患者偷懶。
2、原因:
(1)生理:家族遺傳、GABA失調。
(2)心理:早期創傷性的經驗、生活的壓力事件。
3、治療:
(1)藥物:憂鬱症的藥、如MAO抑制劑、抗焦慮劑(Xanax、Klonpin、Ativan)
(2)心理:支持性療法、認知療法(幫助病人調整不合理的思考方式,導向正向的內在對話。)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疾病
2009/2/23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
1、症狀:思考推理產生障礙,15~25歲發病,幻聽、幻覺,語無倫次,答非所問,固執站在原地、暴力行為。
2、原因:
(1)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過多。
(2)神經接受器太敏感,反應太強。
3、治療:70%對藥物有反應,在70%中有30%可以治癒。
(1)抗精神病藥(鎮靜劑),阻斷多巴胺的分泌,可選擇口服或針劑。
(2)電療:適合僵直型病患,後遺症是失憶。
(3)環境治療:支持的環境,如社區的精神衛生、病房中組小社會。
(4)心理治療:支持性的治療。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醫療社工
2009/2/16 精神衛生的體系
一、中央與地方:
1、中央:行政院衛生署
2、地方:縣市-衛生局、鄉鎮-衛生所,每50萬人,可設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 在中央與地方都要設精神衛生人員(高普考)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犯罪
2007/12/04 上課內容:觀護制度
一、觀護定義、功能:
(一)定義:現代刑事思想與社會福利思想結合的產物,在今天已經被確認,對矯治犯罪與預防犯罪最具效益,並符合經濟原則的一種有效對策,其效用不只限於少年,是法院對於虞犯少年及觸犯刑罰法令的人或少年,所施予的一種處遇方式,將其有條件的置於社會之中,接受觀護人的監督、輔導與協助,啟發其悔改向善,已達到個人治療與社會防衛的共同目標。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犯罪
2007/11/27 上課內容:區域犯罪防治、都市社會的病理現象、
一、區域犯罪防治:
(一)防治的概念:在犯罪未發生前,為了減少或消除犯罪行為所採取的任何措施,有五點:
1、措施必須在犯罪發生前就有的。
2、重點在直接控制行為,而非間接控制。
3、是犯罪發生的環境及有機體與環境間的互動,而非犯罪人本身。
4、是一種科技整合的工作,兼容有關所有有關人類行為的科學。
5、比懲罰、事後處遇較為經濟,而且有效。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犯罪

2007/11/20 上課內容:MFY計畫、情境犯罪學

一、MFY計畫:

(一)基本介紹:

根據機會理論,找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等最好的福利機構、教授,花了3億美元,從政府、基金會、聯邦政府募得。

(二)從四個地方(工作、教育、傳統、社區機構)倡導: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年犯罪
2007/11/06 上課內容:犯罪學學派差異
一、比較個人取向、社區取向及標籤觀點說明三種不同取向觀點的異同:
(一)個人取向:
1、以個人動機和行為體系解釋犯罪原因。
2、強調非行少年與不是非行少年是「不同的」,包含遺傳、社會、心理因素都不同。
3、認為犯罪學在研究個人差異:
(1)社會化不同。
(2)貧窮和有錢人的價值觀、生活型態不同。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談過程與基本技巧
完整的會談過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1.準備階段:安頓身心、同感心境 =>迎接
2.開始階段:專注、尊重、真誠、接納、同感、具體 =>信任、了解
3.發展階段:釐清、有效提問、建議、資訊提供、面質、立即性、自我表露、角色易位、角色扮演、問題解決技術 =>聚焦、行動
4.結束階段:摘要、平緩、後續 =>結束
5.評估階段:紀錄、自我評估 =>善後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會談的類型
就會談的目的而言,一般常見的會談有四種:
1.資料性或社會性會談:主要目的是收集、了解與來談者問題相關聯的資料,以作為提供服務的參考。
2.評估性或決策性會談:經由會談以便針對來談者的服務資格進行評價與決定,因此,會談內容著重了解來談者的某些特性或條件。
3.諮商性或成長性會談:針對來談者個人或生活中的困擾,協助其經由自我覺察,恢復調適能力或發展潛能。
4.治療性或矯正性會談:修正或改變來談者的想法、態度、行為,或影響其所處的情境(如:重要他人),以有助治療效果。
經由以上說明,可見前兩種會談是將會談視為工具,後兩種則會談本身即具影響力,可說會談本身即是目的。
一般而言,於實務會談中,一個會談通常不只一個目的。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會談類型:社會工作者可依會談的方式、會談的目的與會談的對象來進行專業會談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勞工實務問題
2008/12/19 上課內容:外勞管理
一、基本原則:
1、基本權益:公平正義,有人權,不可剝削,薪資要合理。
2、工作權益:有國民待遇,和本國勞工一樣的待遇。
3、生活權益:一視同仁,要接納,不能歧視。

bingzh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